【《砂之器》的劇本】

  寫劇本當然需要技術。不過我認為只要主題思想明確,技術所占的比重也就微乎其微了。最重要的是有無主題思想,技術問題只排在第二、第三,甚至是第四順位。

  說到技術高超,橋本忍先生所寫的劇本常被視為典範。

  電影《砂之器》(1974)的劇本是大約距今十年前,我和橋本先生一起寫的,我想說說當時的情況。

  野村芳太郎導演和公司討論後,決定將松本清張的小說《砂之器》拍成電影,劇本委託橋本忍先生撰寫,接著開始籌拍。在那個階段,橋本先生還沒讀過小說,也就是說《砂之器》並非編劇先讀了小說,在強烈的衝動下寫就的劇本。

  我那時是野村導演的助理導演,所以野村導演命我協助改寫劇本,我便先讀了《砂之器》。小說的內容很有趣,我一口氣就讀完了,但對於如何將它改編成電影仍然毫無頭緒。我覺得故事的情節太過複雜,恐怕很難拍成電影。後來,橋本先生也讀了這本小說,某天我和橋本先生碰面討論這件事,我就老實地說:「拍成電影應該有困難吧!」可是橋本先生回應:「不會呀!這個作品有個值得注目的地方。山田老弟,我覺得應該是這裡。」說完就拿起紅筆畫線指給我看。

  那是在小說最後三分之一的地方。根據紀錄可知,小說中一對乞丐父子在福井縣的偏僻鄉下染上重病,因為生活無以為繼,便在昭和某年某月某日離開村莊,至於兩人之後如何流落到島根縣龜嵩就無人知曉了。然而在昭和某年某月某日的島根縣龜嵩派出所警察日誌裡,記載著父子倆的事。橋本先生在「離開福井縣的鄉下後,這對父子如何輾轉來到島根縣,只有他們父子倆知道」這段文字旁畫上紅線,並說:「山田老弟,電影就在這裡呀!」也就是說,這裡就是電影的主題思想。

  聽他這麼一說,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影像。旅行途中,有時是炎熱的夏天,有時則是冷風颼颼的寒冬。畫面中有乞丐父子可憐的身影,蹣跚地走在從福井縣到島根縣的路上。我這才恍然大悟,心想或許行得通。《砂之器》的劇本就是這樣開始的。

  我們將結構分為兩大部分。發生殺人事件,刑警四處調查仍苦無結果是前半段。經過一年後,一名刑警鍥而不捨地追查陷入五里迷霧的殺人事件,終於發現真兇而召開搜查會議是第二部分。在描寫搜查會議的同時,我們研究著如何以倒敘手法描述搜查的內容,突然想到或許可以將會議日期,設定在作曲家發表新作的日子。新曲發表會在搜查會議當天的傍晚舉行,從作曲家揮下指揮棒的那一瞬間起,我們從原作中獲得的主題思想—乞丐父子之旅也開始了,音樂結束的同時電影也隨之結束。很好,就這麼決定吧!至今我仍然記得那一刻,橋本先生和我莫名興奮的模樣。一旦決定好架構,再下筆也就快多了,我們花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完成劇本。

  橋本忍先生被譽為結構鬼才,我雖然只是個合寫者,但像是《零的焦點》(1961)、《埋伏》(1958)等作品都是以倒敘手法完成的,結構獨特,簡直就是專為電影而生的劇本。

  橋本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當屬黑澤明導演執導的《生之欲》(1952),其中又以主角死後的守靈夜場景和回想場面的精采倒敘最為著名。這部電影可說是結構性劇本的典範,但這種技巧只有在題材相符的情況才能獲得成功,即使想寫出後半段全採倒敘手法的電影劇本,也不見得都能成功。常有些劇本不顧題材適合與否,硬是套用倒敘手法,其結果只會使作品成為缺乏品味的三流之作。

  《砂之器》這樣的劇本可說是技巧非凡的,可是這種技巧是從題材而生的,也就是說,它是在無論如何都必須這麼做的情況下完成的。我們必須意識到,如果一心想用花俏的技巧撰寫劇本,往往會陷入危險的陷阱裡。千萬不要忘記,寫劇本靠的不是技巧,創作者必需依著題材去展現說故事的魅力,一味仰賴技巧寫出毫無內涵的劇本,只會讓創作者的功力急遽衰退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哈日劇 Kao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